首页 -政务公开

2019年浠水县公共文化服务年报

  • 发布时间:2020-01-03
  • |
  • 作者:县创建办
  • 阅读次数:138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我县借创建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个覆盖城乡、功能日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实施县“四馆”提能改造。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多年老面目,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新建的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已安排在市民之家北二楼,2168平方米。设置总服务区、休闲书吧、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数字服务区、动漫体验区、影视鉴赏区、名人作品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外墙装修已完成,室内软装、硬装图纸设计已完成,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博物馆古籍修复项目于今年5月进行了结项验收,该项目整个投入100万元;完成了市保单位抗日民主政府、县保单位尽街桥、徐氏祠的修缮工作;对浠水革命史陈列进行了提档升级,并重新设计布置了科举陈列;文庙保护规划初稿完成,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为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能够达到上级目标,文化馆投入近50万元万元对办公场所进行装修,添置设备设施,增加了排练厅、协会工作室等活动场地,舞蹈培训厅新增了空调、音响、投影仪等设施。闻一多纪念馆投资近30万元刷黑馆内路面和停车场,投资110余万元建成“浠水县廉政教育馆”,争取到中央宣传部专项资金100万元进行展览升级改造,争取县委县政府投入100万元对馆舍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并新建旅游厕所等。“四馆”及乡镇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每年不少于300天,受益群众50余万人。

二是积极推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以文化广场为主体,加快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553个村服务中心已达标,占比84.43%

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县政府去年召开两次,今年召开一次常务会,研究乡镇、村文化中心建设问题,准备花两年时间对13个乡镇文化站进行新建、改建和综合利用等,实现全部达到国家三级站标准。2018年通过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380万元,已先期启动关口、洗马、白莲、蔡河、绿杨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目前蔡河、白莲文化站已完工投入使用。绿杨文化站已建成,正在加紧装修,关口、洗马文化站已完成前期工作,马上挂网招标。2019年启动另8家文化站建设工作,预计投入1520万元,916日进行了设计方案的会审,确定最终方案,预计2020年年底将完成全部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全县“村村响”安装4827套,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控,县乡村三级插播,每一级都能独立广播的功能需求。

目前,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基层文化网络逐步健全,通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效益效力,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文化支撑,满足了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2、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一是坚持抓好文化精品生产。今年由县京剧票友协会组织的器乐和戏曲组合表演的《琴与剑》被我市唯一选送参加全省第二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和首届荆楚乡村文化节。我县选送两个节目《黎明的早晨》《盛世中华》参加全市的广场舞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表现浠水优秀民警吴俊英勇事迹的电影《英雄无悔》在我县影院进行了公映,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二是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系统各单位及各协会常态化开展送文化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警营等活动;坚持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服务,对贫困村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展览、送文化体育器材,送文化培训,楚剧团、杂技团惠民下乡演出每年400余场,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7788场,全县97个贫困村实现了在家门口看演出全覆盖。

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充分依托传统节假日,在全县各乡镇文化广场、社区、校园开展各类文化惠民群众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全县各乡镇举办各类型花灯、舞天狮子、舞龙、抬阁、唱大戏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迎新年广场文化周、广场舞大赛、民歌民舞展演活动更是万人空巷。每季度开展了送文化、卫生、科技等“三下乡”活动。积极组织精品节目参加黄冈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全县共有文化协会15个,文艺团队1256个。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呈现一镇一品。如省非遗项目洗马镇花灯会每年盛况空前,白莲镇的红叶节、巴河镇的天狮子、龙灯会等等都影响巨大。逐渐形成了以广场文化周、送戏下乡、三下乡、广场舞大赛、民歌民舞展演、一镇一品的品牌文化,影响巨大,深受群众好评。

四是打造“非遗”品牌的影响力。积极打造省级非遗项目“洗马花灯”、“巴河天狮”、“浠水民歌”活动的开展。每年的洗马花灯更是吸引周边县市数万人到洗马镇观看。浠水民歌更是成为浠水每次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组织申报《浠水民歌》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一步扩大我县非遗品牌的知名度。

五是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确立了保护人,对革命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进行了修缮,给木构文物保护单位配备了消防器材。

六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我县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为重点,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和投入,实现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较快增长。2018年成功申报7个村级和1个乡镇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完成了50套农民健身工程、100副乒乓球台、100台健身音响,50套全民健身路径的采购安装任务,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2019年为40个村配发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器材,争取到了关口镇和汪岗镇南凉亭村的2019年省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指标,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体育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大力加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了解决我县楚剧团、杂技团后续演员断层的局面,浠水联合黄冈艺术学校面向全县城镇及农村中小学生招收杂技、楚剧艺术方面学员共50人进行为期3-5年的专业培训学习,为我县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2019年为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通过人才网公开招聘了8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专技人才,通过县聘乡用、派出制等形式,承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工作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突出。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失衡,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闻一多纪念馆、楚剧团、杂技团等单位一些专业(技术)岗位长期缺岗或少岗,严重制约了事业的发展。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由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责任主体不明确,我县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生产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渠道有限、供给方式单一的问题。按照创建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全县每个行政村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按我县664个行政村(社区)计算,1年需要供给文艺演出2656场,而目前我县主要依靠县楚剧团、杂技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400场左右,不到标准的六分之一,缺口巨大。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体演出服务的作用。

3、示范区创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不快;文化广场资金来源不足,项目建设速度跟不上。